谢邀,人在马孔多,刚下火车

又到了一年一度推荐书单的季节,但显然我今年根本没看什么书。整整一年都在忙着和网课与论文搏斗,也没搏斗出什么结果😅

挑出来了自己比较喜欢的九本书,感兴趣的话可以看看。

  1. 朱岳 《脱缰之马》


起初困扰我们的是缭绕不散的雾。在南方安顿下来以后,才见识了雾的威力,这白色的幽灵从早到晚在屋外游移,浓重时,景物皆遭吞没。推开玻璃窗,雾会飘过窗前细滑的瓷器在室内漫溢开来。

不知是长久浸泡在湿气中,还是沉溺于深度的静默使然,我的身体如受潮的木头般起了变化—一我长出了两对新耳朵分别位于左右肩头和左右手背。

妻子出差回来,看到我的新耳朵,惊叫起来:“这是什么东西啊?”

(肩耳:“夜已经深了。”)

(手耳:“一头熊在冬眠。”)

“别担心,只是耳朵,不疼不痒。很好玩。”

“我看看。”

这是从这部小说集里靠前的一篇里摘的,名字叫《六耳》。我这段时间都很迷这类从日常中虚构故事的小说,会让我觉得周围的生活不是那么真实,像踩在棉花上,像踩在梦里。


  1. 三岛由纪夫《近代能乐集》


    菊:那这样吧 少爷,要是枕了那个枕头之后,您也准备出去流浪的话,就把阿菊我也带上吧。

    次郎:哎呀,我不是肯定没问题的嘛。我是不会被枕头的效果影响的。就是为了确认这一点,我才特意到这儿来的啊。

    菊:啊,可是,我看到少爷您的脸,就感觉像在看着流水一样啊。

    这段对话收录在《邯郸》里。还有《班女》,《绫鼓》,《弱法师》,这几篇都很值得看。最厉害的是《卒塔婆小町》!这篇没法去单独摘录,它的故事架构就像一个完整的莫比乌斯环一样不可拆解。


  2. 李沧东《烧纸》

    这本我觉得不用怎么介绍了……


  1. 赫尔曼·麦尔维尔《苹果木桌子及其他简记》


    推荐这本是出于我的私心,大概不会所有人都喜欢看一个老头子对着自己的木头桌子和大得夸张的烟囱发出的感叹。但是他的描写给了当时正在宿舍里和文献与网课打架的我一种亲切感,多雨的英格兰中部,潮湿泥泞的小路,粗糙的乡间教堂…他描写的地方我出门就能找到,把烟囱比作Kenliworth Castle的墙体,这个地方离我的学校大概是公交车半小时的车程。一种微妙的跨时空的共情。


  1. 德尼·狄德罗《修女》


    推荐这本也是出于私心,以作者所处的时代来看是相当超前的作品。当然背景故事还是基于当时的社会,贵族家庭中不能继承遗产的子女被父母打发到修道院去,开始了她抗争命运追求自由的生活。但我个人觉得这不是一部反教权的小说,恰恰相反,侯爵和修女都是信仰虔诚的人,侯爵的虔诚证明他可以被信任,而修女的虔诚被用来印证她的无辜。在这里狄德罗所抨击的是教会(修道院)成了贵族/上流社会用来处理私生子或者没有继承资格的子女的场所,为了赎母亲的罪,要把女儿送进修道院,以此获得金钱上的补偿(遗产)。所以才有这句话,“竟然有那么多的母亲像我母亲那样用一个罪恶去赎另一个不可告人的罪恶!”

    不如说是一场质问,“如果一个人被迫存在在一个他所不愿待着的地方,那么这个人会怎么样?”狄德罗的描写侧重在神经官能的压迫上,修道院与疯癫和死亡的主题相互联系,是为了讨论封闭的环境对人的肉体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人的精神状态(当然也有相当多且细致的对修道院中同性之间爱与欲的描写)。


  2. 森见登美彦《热带》


    这本好像也不需要推荐了吧……!推荐这本是因为觉得构思奇妙,人们寻找一本内容不详的书,通过各种方式回忆它,而正因为人们参与其中而完善(或者说构成)了故事本身。


  3. 吴天《向前的记忆》


    这本书的探究角度很有趣,从一个经典的肢体动作探究它的源流,它的语言符号,以及反映的种种。当时看见戴锦华老师推荐了这本,翻了翻觉得很有趣。


  4. 坂口安吾《退步主义者》


    这真的还需要推荐吗,坂口安吾啊!


  5. 刘慈欣《最糟的宇宙,最好的地球》


    大刘的科幻随笔集,记录了一些他早期对科幻的思考,不过能拓展的地方也不仅限于科幻。上飞机前带了这本过去,硬是拖到快回来的时候才看完。


  6. 没了!很多书都只看了一半,电子的也好纸质的也好,都在赛博空间或者三维世界里积灰。希望新一年里能多看点书,另外多写点新东西。还是要看书的,be a person with knowledge, not just opinions.



评论(2)
热度(85)
  1. 共8人收藏了此图片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 山见鹿 | Powered by LOFTER